.

王放我在小区里看了一出貉假虎威的大戏

                            

原创王放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年11月20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41期“自然之美:变化与永恒”演讲现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王放带来演讲:《野生动物的秘密里,藏着变化中的自然中国》。

以下为王放演讲实录:

我是王放,是一个跟在动物屁股后面跑的人。我的工作是搞清楚动物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今天要分享的是与野生动物和城市变化有关的故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我们的工作发生在遥远的地方,比如,在遥远的岷山或者秦岭或者邛崃山追踪野生大熊猫。

生活在四川岷山的野生大熊猫|王放供图

在野外跟着野生动物跑的同时,我们有很多思考和感受,这些感受和城市、和人类日常的生活有关。野生动物和我们每天的生活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

没想到,在年,我进入复旦大学工作之后,找到了一个答案。我在上海这一个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发现了大名鼎鼎的、成语“一丘之貉”的貉。

上海某小区中的野生貉|王放供图

大家对于“一丘之貉”这个成语是很熟悉的,但是貉的样子、特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仍是陌生的。我第一次看到貉的一瞬间,很强烈的想法出现在心头:教科书、参考资料中对貉的特征的描述好像都错了。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貉应该是害羞的、胆小的、羞怯的,甚至还有一些资料用“懦弱”这般带有情绪化的词来描述这种野生动物。这些描述都指向一个信息,这种野生动物会躲着人,面对各种变化都会表现出恐惧貉害怕,对环境的反应也比较迟钝。

但我第一次看到貉这种夜行性动物时,还是天光大亮的下午四五点钟。貉从城市居民楼的通风口里探出半个身子,观察着身边的事物,来往的电动车、行人、流浪猫……貉就这样,在角落探察了两个小时,从下午四五点钟一直到晚上七点。

我也在那儿一直观察着貉。我发现貉好像对声音非常敏感,当它们听到狗叫声、电动车发出的声响时,会很敏锐地朝声音的方向看过去,判断会不会对自己有危险。我也发现,貉对各种各样新出现的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我在观察貉的同时,貉也注意到了我,它们知道我和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同,我只是在安静地观察着它们,对它们没有威胁。

在这两个小时中,貉对我已经熟悉了。当夜幕降临,它们开始外出觅食时,它们仍会躲避来往的行人。但觅食十几分钟后,突然有一只貉转过身,向我这个,在它判断中的熟悉的、没有威胁的人走来。它对我腰上挂着的手电和器材、手中拿着的相机非常感兴趣,抬头看着。还把鼻子凑到我的裤腿上,闻了起来。

好奇的貉向我走来|王放供图

与其说它们是胆怯的、害羞的、懦弱的,我觉得不如说我看到了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物种,正在迅速地学习、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来适应城市环境。

或许,教科书并没有写错,只不过是我们对城市中的貉的观察行为开始得晚了一些。也许在漫长的历史中,貉的确一度是胆小的动物。但就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随着貉开始慢慢地适应人类生活的城市的环境,它们的性格发生了改变,更加好奇地、勇敢地探索城市。

因此,在四年前,我们科研团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随着貉一起成长,看一看这样一种随着城市变化一起变化的动物,会给城市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

很多关于貉的传说都说,貉是会变身的,能够把尾巴藏起来,变成人形、穿上人的衣服,乘夜跑到人的家中偷酒喝,也会在半夜往人的身上撒沙子或者轻轻拍人的肩膀搞恶作剧。

虽然这样的传说不符合生态学的事实,但貉确实是一种很有本事的动物。我们可以在小区的池塘、河流边看到貉抓鱼、抓螃蟹的身影,也可以在草坪上看到貉在刨地捉蚯蚓、吃草根。如果小区里有小山坡,还可以看到貉在山坡上挖土找甲虫。小区中的垃圾堆、垃圾桶,居民投喂的猫粮,就更不用说了,是对貉来说更容易获取食物的地方。看起来,貉很心安理得地依赖人类提供的食物生活。而在对接近位市民进行的访谈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完全不接受貉的市民非常少,大部分市民对貉是很宽容的。

社区中随处可见觅食的貉|王放供图

这样的生活方式影响着貉这一物种在城市的行为。年我们在上海观察貉的时候,我们对全市的貉进行了统计调查,发现大概有40-50个小区有貉的分布。到了年,这个数字提升到了70,年又提高至。而在今年,年,上海已经有超过个小区有野生貉的分布。作为上海本土的乡土物种的貉,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历过从慢慢减少到消失的过程。但是就在过去的三四年的时间中,它们卷土重来。现在,在上海,有超过个社区和城市绿地中,能看到貉的存在。

当我再次回到第一次见到貉的小区时,发现这里的貉好像已经不怕我了,连最初的警惕也不复存在,貉在众目睽睽之下,径直朝我和我的手机冲过来,一头把湿乎乎的鼻子撞在我的手和手机上,我赶紧后退了几步。

这里的市民觉得野生动物太可爱了,所以投放了成堆的猫粮给它们。但这成堆的、来自人为投喂的猫粮,对貉这一野生物种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年出生的小貉不会正常地扩散,不会离开父母的领地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小区因貉的密度过高,而发生的貉与貉之间的争斗。不仅如此,我们已经发现,在高密度的貉种群中,貉的皮肤上已经开始出现寄生虫和其他皮肤病,貉的生存质量、健康都受到了影响。

黑暗之中,堆成小山一样的猫粮

王放供图

貉的存在也给居民带来了不少困扰。在夜间,貉对成群结队的打斗、发出撕咬的声音扰人清梦。而且,虽然它们是一种爱干净的动物,但当人们经过它们集中排便的地方,仍旧会被排泄物的浓烈气味干扰。人与貉的冲突越来越频繁。

年秋天,我在一次公众报告里讲,当野生动物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适应城市时,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在三年到五年,或者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野生动物可能会跟人发生冲突。没有想到的是,我们预测对了事情发展的方向,却没有预测对发生的时间。

报告后不到一年,年7月,第一起超大城市中人与中型野生动物的冲突在上海发生了。一位上海市民在网上登出因被貉咬而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接种记录。她在小区人行道行走时,与一只莽撞的小貉撞相撞。慌张之中,小貉的牙齿擦破了这位居民的脚踝。伤口虽然不大,但是却引起了网络上几百万条的讨论。大家惊呼,上海这个大城市中竟然野生动物泛滥,是什么让胆小的貉去攻击人类,可能会攻击人类的野生动物怎么可以在城市存在……

很快,有市民自己拿着编织袋,尝试在小区中捕捉这样的野生动物——当然,这是违法行为。也有市民询问保安和物业,能不能出钱把这些野生动物全部赶走。甚至,还有市民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