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复盘:
从不同的时间维度意义来看,证监会本次针对房地产企业放大招如何解读?
上市房企重组与再融资,已经被足足暂停了十二年。
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即「新国十条」),要求「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
所以,现在证监会射出的「第三支箭」,其巨大意义在于:再度祭出了已禁用十二年的政策工具。
此前两周,央行与银保监会已经射出了「第一支箭」(信贷融资)与「第二支箭」(债券融资),已经在房地产行业掀起了巨浪。
●「第一支箭」:几大国有银行纷纷慷慨出手,给「相对健康的房企」巨额授信,碧桂园可以亿,万科可以亿,龙湖、美的、绿城、金地、中海、华润也都不少……
●「第二支箭」:目前已披露的增信发债企业已有6家(龙湖、新城、美的、金地、万科与旭辉),储架式注册发行总金额将达到亿元……
现在,轮到证监会射出「第三支箭」。自然各方解读,都聚焦在会给行业房企带来利好的层面,符合逻辑。
而从房企在A股融资的通道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时隔8年,通道又被打开。
自年之后,除了绿地金丰投资上市、招商蛇口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实现重组上市,以及中粮地产百亿重组大悦城之外,房企在A股上市成了个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房企定增募资的案例则更少了。
并且这些成功的案例几乎都发生在央企、国企身上,唯一一家民企是年在A股上市成功的新城控股,是B股转A股,不具备复制性。
包括富力、万达在内,多家民营房企近年来一直尝试试图“回A”,但最终都未成功;
甚至连与房地产开发无关的业务,比如说物流、物业、商业和长租等多元化业务,也因为“涉房”,最终只能在港股上市。
如今,曾经年的恒大主席许家印布局多年,甚至拉来亿豪华战投天团也未达成的事情,就这样变得轻而易举。
最后从“三道红线”规定的角度来看,证监会这次出手,正式宣告已经持续了整整27个月的“三道红线”,基本说再见了。
历时2年又3个月的“三道红线”,从其出现时起,就给房企融资戴上紧箍咒,它已成为行业的一道标尺,限制房企的负债增长。
但在第三支箭(证监会支持房地产股权融资)到位时,这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已经得到了彻底逆转,三道红线也即将成为历史!
总的来看,这份优化政策,主要是补充房企的流动性及偿还债务。
募集资金用途第一项很明确写到,与“保交楼、保民生”相关地产项目。
毋庸置疑,这次证监会的出手,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和房企来说,份量,力度,规格,没什么可以挑刺的,绝对属于重大利好,从信息面上来看,甚至可以说的上是“寒冬送暖”。
从药的说明书和临床经验来看,是猛药,不过对于当下中国房地产行业和市场来说,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有待观察。
本质挖掘:从政策到态度,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是否能够迎来真正的转折?
当然,没有任何泼冷水的意思,利好就是利好,不过从行业和房企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一次证监会的利好措施出台,并不是雨露均沾,全面施救,而是由明确的对象和范围逻辑的。
其实就和前几天银行抢着给房企授信的意思是一样的:“授信万亿”可不等于“万亿到账”,而且,就算是能够获得银行授信签约的房企,也是具有特征的。
回到这次利好来看,想要和证监会提出的措施契合,享受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只箭”带来的资金便利,相关的规则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其中有几条对公开发行的盈利要求,如:
(一)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计算依据;
(三)现有主营业务或投资方向能够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和投资计划稳健,主要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良好,行业经营环境和市场需求不存在现实或可预见的重大不利变化。
能满足这条件的房企,有多少家?利好是利好,但是能够符合条件的,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所以,实际上能够符合条件,并且享受到本次证监会政策利好的房企范围并不大,基本和“救市16条”划定的“优质房企”范围一致。
和一众盲目狂欢,见风是雨的外行以为的利好完全不一样的是,管国内金融市场的证监会出手,更多的是针对已经IPO上市的房地产公司的优惠政策,并没有说允许后面新的房地产公司IPO。
至于还没有上市的房企,以及没有上市经验和计划的房企来说,这次的利好,连听个响的意义不存在。
人家是给好马配好鞍,骡子毛驴还是安心拉磨,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是了。
简单解释一下:允许万科、金地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以及保利、招商蛇口等的国企,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购买房地产相关资产,发行股份时还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的资金可以用于支付交易,还可以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
只是规定不能用于拿地拍地,开发新楼盘。保交楼,稳行业,才是主线。
对已经上市的房企是利好,本质上相当于为符合条件的房企群体,提供了输血的渠道。
股价起来了,房企再融资也容易多了,融的钱也多了,最终买单的可能还是股市!
毕竟,股市融的钱,亏了是不用还的。大家可以看到楼市种因为各种原因拉横幅的房闹,但肯定见不到股民跑去交易所去拉横幅的吧?
本质上,可以发现这一波国家想要安排真正救开发商的,不是银行,而是股民。
房子卖不出的死结也打开了:上市房企去金融市场凭本事和行情融资,稳住自身现金流,顺带还能保住地方土地财政收入,楼市卖不动,股票可以增发,房地产经济的闭环的买单节点,从楼市暂时转向了股市。
这是典型的借助金融市场资金,实现“空间换时间”的做法。转折说不上,腾挪拖延更合适。
趋势研判:对于当下和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纾困路线,愈发清晰
实际上,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很关键的逻辑,那就是国家针对这一轮中国房地产经济的纾困思路,其实已经愈发清晰了。
监管层的意图是:
第一,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容量肯定是越来越小,集中度越来越高,只需要保住头部公司就可以了,没上市的腰部和尾部公司注定要被吃掉;
受益群体主要是此前没有公开违约的央国企房企和民营房企。具体可以参考前段时间银行授信的对象。中国国家允许继续存在的房企“白名单”,实际上已经初具雏形。
不在这个名单的房企呢?只能自求多福。
第二,政策鼓励的方向是去收购处于困境中的其他企业可能烂尾的楼盘、已经拍下而无法开发的储备土地;
万科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前期泰禾的收购工作无法推动,就是在等这个临门一脚的信号。
第三、保交楼、保地方财政收入的目的,是第一位的。而保企业不在意图之内。
逻辑和路线,其实非常清晰,但是要看到本质:
股民的钱给房企,房企拿这笔钱去盖房,结果没人买,项目亏钱,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缩减。
资产负债表缩减之后,房企继续在股市融资,继续盖房,仍然没人买,项目继续亏钱,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继续缩减。
资产负债表缩减之后,房企继续在股市融资……
站高一点看,差别无非是,以前房企通过买房子薅羊毛,只不过现在是国家允许房企通过股市薅羊毛而已。
这一次的利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意义完全不一样:
从上市房企的角度,包括房地产上下游,依附房地产行业的产业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利好;
从未上市的房企角度,人间的悲欢并不相通,要想通死心还得乘早,不然等到不体面那天,实在是不好看;
从楼市的角度来看,也算是利好,不过和房价无关,和成交无关,而是对于已经买房还没有交房的群体来说,多了一份保障信心:终于不用担心房企没钱盖好楼了,不过前提是买的房子是白名单上的房企。
如果是买到并不是名单上的房企的期房呢?那就和这些房企一样,自求多福了……
几个研判观点和行业分析的分享
从行业和专业的角度出发,文章最后,谈几点研判和分析观点:
1,当前中国房地产经济和行业最大的难题,实际上不是行业债务杠杆风险,而是楼市需求无法支撑房地产经济系统的运转。
说白了,就是当下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失去了买房的能力、欲望了。
不要以为暂时用股市取代楼市为房企提供资金就能解决这个关键问题。
长期脱离实体基本面的金融市场,实际上和庞氏骗局是一个逻辑。
解决和修复老百姓收入,稳定就业,提升他们对未来的预期。
这才是中国的房地产经济真正实现复苏的关键,目前的一切利好,本质都是给行业吊命。
2,对于楼市来说,基本可以确定市场底即将出现。
有了融资渠道的上市房企,有了资金支撑,那么就会顶住房价压力,而且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还能起到保交楼的市场信心示范作用。
但是这对其他房企,规模以下,债务问题严重的情况存在的房企来说,反而带来的是加速洗牌的压力。
而对于楼市而言,房价阶段企稳的表现很快就会随着房企融资到位而出现。
3,后续房价和市场可能出现一波热度以及行情反弹。
短期利好持续,效果不明显还会有后手,从11月份的政策动向来看:
房地产“救市16条”绝非高点,而是开始,证监会开闸,也不是绝杀,而是出力。
后续降准、降利率等,都不奇怪,只是操作空间有多大的问题。
再反弹一波,基本上大局已定,不会再有什么浪花了。
房地产税蓄势待发,不落地不代表没准备好。
现在还对什么房价启动,行情爆发有想法的群体,没入场一旦入场,就是为前辈们解套,而被套的各位前辈们,翘首以盼。#国有大行与多家房企签署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