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一套技术体系的,往往是背后更大的体系。城市中的技术应用,总由某些现实需求催生而来。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在落地过程中,又会对城市产生新的影响。而一整套技术体系运作下去,还会创造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向前。这就是城市中一直在发生的事。
未来的城市中还会发生什么?我们做不到全知全能,但仍希望尽力探求,技术应用从产生到融入城市系统的过程,究竟遵循怎样的原则发生,会产生哪些方向性的影响,城市生活又将如何调整。理解这些规律和脉络,会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不至于不知所措,也更能有的放矢。
设计未来城市,并使其能够生长,就要思考和理解城市。针对有关城市的大问题,我们访谈了许多处在前沿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包括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者、人文地理学者、技术史学者、互联网法学者、经济学者、公共管理学者、未来学家、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以及从事城市服务的企业管理者,试图得到一些答案和线索,能够更好地前行。产业逻辑:协同与替代
是什么决定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经历过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浪潮,很多人立马会说:要回应人的需求。实际上,这还只是起点。具体到城市系统,部门之间的协同因素,可能尤其关键。也就是说,某种技术系统,在因应人的需求、不停打补丁的过程中,倘使能在其他层面借力,便可节省成本,一举多得。现实中的技术路线图,也便由此勾连而来。
最初水厕并非城市的标准基础设施。土厕的方案也曾施行——原理即为当下养猫用的沙盘。为何最终水系统胜出,抽水马桶得到普遍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青年作家沈辛成对我们说,这固然是由于人时常都要喝水,顺应这一需求,城市中的吃喝拉撒也就全用水处理;但更关键的因素是,城市难以承受火灾的损失。人们将水贮存在高塔之中,恰可应对不时之需,用强力的水压去灭火。也就是说,城市采用水系统,背后也有保障安全的诉求。
沈辛成说到,起先,水用于清洁便溺,但局部排水系统,使得粪水漫出沟渠,污秽遍地,于是人们发明了净水厂,采用沉淀法处理河中污水,进而又建造自来水厂,把干净的水送到千家万户。总而言之,正是有了上述协同因素,水系统在城市中的应用,尽管也经历了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始终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所仰仗。
在相互协作之外,技术应用会更新换代,还会替代人力。历史无须多言,当下便可见到,围绕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变革,正在令产品与服务合乎精确定制的标准,能够远程衔接,同时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
这也是智能城市的要义所在。针对物业的四保一服——保安、保洁、保绿、保修与客服中心,万物云管理合伙人、首席科学家丁险峰对我们说起,万物云的智能化,由内到外分为IT、OT和Internet三个板块。IT对应的是内部人事、财务、法务的数字化;OT指作业面,让作业面和结算面通过数字化打通,使保安、保洁等每项具体工作都与派工单相关,可以实时做到精细化成本管理;而Internet指的是,用互联网的手段,在有限时间内,触达所有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对象。
如此便可达成这样的物业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标准设置下,规定不同工作人员的操作方式,可远程抽检,保证服务质量,并控制成本。以此改变物业服务较为混沌无序、查验不力的状态。一些无需灵活应变的服务,还可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力。
丁险峰认为,城市最为末端、重复单调的工作,正是四保一服。绝大多数事项,无需工作人员发挥创造力;而这类物业服务需要润物细无声,以不打扰业主为上。因为物业无需面对面沟通解决问题,所以,对其过程和结果的标准化要求,存在现实性和必要性。由此可推测,越是预算有限的小区,越倾向于迅速拓展数字化和机械化。
在技术浪潮下,这是当下大势所趋。建筑、汽车等行业,正向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向我们介绍,建筑行业这两年正研究机器人化建楼。围绕结构、瓷砖、喷漆、门窗等,形成自动化造楼体系,可在相当程度上实现快速建造。另外,现在建筑工人大多较为高龄,很难招到年轻人。毕竟,具体工作内容非常辛苦,大量工种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生产环节被机器取代,正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资本自然会追求这一方向。
城市层面的服务也有类似之处。在智能化基础上,万物云正在多个城市街道进行四保一服的服务。因为,保持城市面貌整洁等任务,宏观而言,和小区物业的职责几乎一致,只需设置不同的标准与规则,工作人员便可依照执行。
丁险峰说,技术上的努力方向,是智慧小区、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的即插即用。他对未来的展望是,令物业服务延伸到所有与住相关的事项,进入千家万户,比如修理家用电器、装修卫生间等。
从实体的水管,到看不见的信息流,城市的运转被技术所改变。有人想到,这样一来,所有劳动过程,都潜在置于管理者的注视之下,这是否会令劳动者不适?
对此,丁险峰抱有乐观态度。他认为,诸如传感器、数据终端等设施,也许看起来是冷冰冰的机器,但背后都有真实的操作者存在。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