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教育培训业现状

摘自原创回答:如何看待知识付费与教育培训行业的关系?

其实不用把知识付费说得如此不堪,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教育培训会更加侧重于应试,而知识付费类产品更侧重于应用与兴趣。

很明显的是,现在二者的市场需求都很大。无论是应试性质的教育培训学校,还是应用性的知识付费产品。都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样目前二者都出现了高峰,并且将持续很多年。直到产能过胜,知识产品贬值。

一、教育培训类现状

先来看看应试性质或兴趣性质的教育培训行业。

应试类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市场需求

第一个是应试性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会计、物业、工程师、人力资源、茶艺、甚至现在的育婴师、保育员,当然也包括了学历再教育。

这种机构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大多把应付考试放在第一位。这其实并不怪机构与个人,市场需求才会对应出供给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机构采用的办法都是各种刷题。虽然也会因为刷题与试题之间的接近程度,把班级分为三六九等。事实上逻辑都差不多。

就目前的市场实际情况来看,政策性指导已经取消了很多职业资格证书。但企业对职业资格的需求依然没有减。

拿物业行业来举例,企业办理一个物业管理的资质,必须具备几个注册物业管理师的要求。当然顺便还需要相应的会计师资格证。

而目前的现状是拥有一定资质级别的人员其人力成本与市场上拥有同类业务能力的人员相比,还比较高。比如电工的门槛是很低的,在电工这个行业里面混了很多年的人。其拥有的专业水准非常高,但他并不见得有强弱电工程师的相关资格证书。

就好像,你家的房屋装修,你会选择一个拥有电工工程师证书的专家,还是会先择业内拥有几年经验的草根电工。

从企业成本的角度着想,他们更愿意选择后者。因为大多数前者除了有证,其实质性的工作效率与后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所有就造成了另外一种社会现像,拥有相关职业证书的人会选择在某些企业挂职,这样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却还可以有一份额外的收入。同时企业的人力成本也得到了大量的缩减。

这一现象导致了另外一种现象的延伸,就是个别擅长考试的童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就变成了挂职挣睡后收入。

回到机构,因为类似于此类的社会现象还依然存在,草根阶级对这种应试性教育根本不重视。所以培训机构的水份就会更大。再加上扶贫政策对应的财政补贴。可以说在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机构早就存在了那种鱼目混珠的现象。

然而培训机构也很痛苦,因为教材的社会实用性本身就不大。个别机构试图将职业应用方面的培训纳入到课程中,但又对考试无用。一是对学员负责,一是对学员的考试负责,最后要面对相关部门的各种政策监管负责,他们也很头大。

对于机构而言,头大倒无所谓,只要需求在,利润就在。因为学费监管机制不足,行业透明度低,再加上正在扩大的社会需求。机构在强大的利益趋使下失去初心就变得很正常。

至于所谓的K12、学历再教育我就不用多说,那不光是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教育体制。不过体制的改革政策正在响应,这也终于让我这种安坐吃瓜的人竖起了大拇指。

兴趣类培训学校及其市场需求

这件事情我想与疫情一起讲,很多人不理解,这和疫情有什么关系。先说说我对疫情的单方面理解。

自然界会用它所理解的手段维持着自生态平衡,人类日益增加的经济收入越来越丰富。这导致了人类不断放大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欲望,严重的影响到生态平衡。在疫情中被暴露出的现象,就是吃了不该吃的,杀了不该杀的,做了不该做的。

所谓吃了不该吃的,用傅首尔的一句话概括:“想开点,现在什么东西能吃。”

杀了不该杀的,看看疫情过后出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就明白。

做了不该做的,本质上说就被放大的欲望驱动下失去的行为规范。

如果这些问题只是个别性的存在,那么靠人类的自主维护机制也许问题就解决了。但当问题升华到普遍性,迎来的就必然是社会灾难。

中医讲究的就是阴阳平衡。在疫情中,中医起到的作用就不用多说,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疫情前,中医对生态失衡就有了明确的预判。对疫情的到来有几乎精益的预测。只是当时不被重视。

导致疫情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个别行为不规范的人类,还不如说是人类整体被放大的欲望。那为什么我们中国才是第一个战胜疫情的国度呢?很明显,只有我们这个民族在自然面前是谦卑的。只有我们这个民族才能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价值。

回过头来说兴趣类培训行业,行业的社会价值应该在于缩小人类的物质欲望,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在人类想要和需要两个层面,大多数人却选择了前者。

因为兴趣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可度微乎其微。最后,行业的兴盛只能依赖于文化产业的附带影响。说到文化产业,现在无非就是“文艺工作者”和“大腕”之间的根本区别,六小龄童这样的艺术家正在没落。新一代的小鲜肉正在兴盛。

本着对兴趣爱好的精神追求思维本身是一件好事,但社会形态导致其正在变质。就比如新时代的儿童,有读不完的兴趣班,不经想问,这到底是为了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我们从另外一个维度来推演一下,自然界为了起到合理的繁殖效果,为所有动物的两性生活匹配了相应乐趣和快感。而繁殖与乐趣之间的平衡靠着一种叫道德的束缚一直维系着。在新生代文化产业的推动下,这种平衡正在失衡。按否极泰来的思维方式,失衡到一定的情况下,自然界的修复功能是否会酝酿出下一场人类灾难。

一个哲学问题:本是推动精神文明的产物,是否正在因为虚荣与欲望开始变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