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正在幸福社区服务中心咨询所享受的政策。

惠民家园安置点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

贫困户在小区扶贫车间制作电子元件。

环境优美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康阜嘉园。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攻坚深度贫困的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六环联动”,突出过程管控,严把政策尺度,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和进度,“搬得出”任务今年将基本完成,但要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脱贫”,后续扶持任务还十分艰巨。

6月13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召开,河曲、保德、垣曲、和顺4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县在会上分别作了交流发言,4个县的办法各具特色,牵住了攻坚深度贫困的“牛鼻子”,4个县的做法各有亮点,给易地扶贫搬迁蹚出了新路子,全省其他地方要认真学习这4个县的成功经验,安排好今后的工作,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高质量完成,确保我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河曲:产业就业统筹布局服务治理同步跟进

“咱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好哇!我们老两口住上了城里的新楼房,还有了工作。”穷了大半辈子的王计恒如今说话底气足了。从低矮破旧的山庄窝铺,到窗明几净的小区楼房;从年收入不足元到如今的5万元,河曲县王计恒一家幸福生活的美梦成真了。随着河曲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入收尾阶段,该县及时把搬迁重心转移到后续扶持上来,坚持服务与治理、培训与就业、产业发展与精神帮扶“三个并重”,在搬得出的同时,更实现了稳得住、能脱贫、可持续,许多贫困户像王计恒一样过上了好日子。

坚持服务与治理并重,确保安居乐业“稳得住”。河曲县户搬迁人口中,集中安置在县城的占到92%。在具体实践中,该县坚持用系统化的思维谋划、推进易地搬迁,在搬迁对象核准、安置点选址、工程项目建设等环节上提前介入、系统谋划,在全省首家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意见》,制定11个配套文件,为后续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在安置房建设上严守标准和规则,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搬迁后续扶持就业上来,完善配套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功能齐备的基础设施和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完全满足了搬迁群众就医就学、文化娱乐等需求;该县从核准搬迁户的第一天起,就明确1名责任人结对帮扶1户搬迁户,实现搬迁户全部按期装修入住,乡镇、社区全程跟进搬迁后“五包”服务,确保搬迁后帮扶不断档、服务上水平;各个职能部门协助健全社区治理20项制度,从组织建设、治安维稳、民事调解、心理疏导等方面及时跟进,形成“社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居民”的网格化管理格局,民事调解人次,心理疏导21人次,真正做到了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坚持培训与就业并重,确保全面增收“能脱贫”。河曲县把“就业需求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作为重点突破,量身定制2大类11种政策菜单,让搬迁户以“点菜”方式,自主选择就业路径,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首先是建立搬迁户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要求,对名有劳动能力的搬迁人口进行全员培训,鉴定目录内90%的搬迁人口拿到技能证书,49%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了自主就业;其次是投资2.5亿元,在安置点就地新建了占地亩的农业扶贫产业加工园区和占地38亩的服装加工园区,服装园区已建成投用,3家企业正式投产,4家达成入驻协议。两大园区建成后可吸纳人就业,目前已安置搬迁户多名。第三是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和公益性岗位新增力度,向搬迁户提供水利专业队、林业合作社、护林员、园林绿化养护、环卫、物业、保安等7种公益岗位,使32%的有劳搬迁户实现就业增收。第四是针对无劳、丧劳的户搬迁户,通过资产收益(光伏扶贫、委托经营)和社保兜底(低保、五保、养老金)2种菜单,实现增收脱贫。

坚持产业发展与精神帮扶并重,确保脱贫效果“可持续”。为了确保脱贫效果可持续,河曲县一方面,持续夯实产业收益,全县新增退耕还林2万亩,荒山造林4万亩,发展光伏3.05万千瓦,土地增减挂交易亩,综合带动搬迁户人均增收0元以上。以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为动力,坚持把33个整体搬迁村放在全县产改“1+4”布局的首位,成立37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置换租赁、入股联营等方式,统筹盘活“三块地”,共流转耕地亩、林地亩,户均年收益元。盘活土地增减挂交易收入,统一购置县城商业门店平方米,年租金50.5万元,既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壮大,又为搬迁户年增加收益元。另一方面,持续增添精神扶贫动力,实施“”精神扶贫工程,把推进搬迁的过程,作为干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过程,作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过程。设立“红黑榜”,“红榜”弘扬正面引领,“黑榜”鞭策反面典型。安置点设立“爱心超市”,制定《积分卡管理办法》等5项制度,将精神鼓励与物质资助相结合,倡导文明行为,激励自主脱贫,搬迁户物业、暖气、水电等费用,全部实现自主缴纳,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保德:落实“五个全举措”做好“后半篇文章”

“这里环境好,就医方便,住的房子干净整洁,除了这些我还有稳定的收入。”56岁的李喜权原是保德县窑洼乡张家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起易地扶贫搬迁后的生活笑逐颜开。近年来,保德县探索落实“五个全”思路举措,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统筹扶贫资金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个,贫困群众入住率、脱贫率均实现%,全面完成涉及个村户人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发挥核心作用,党建引领全过程。按照“搬迁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移民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要求,创新实施安置点社区组织“”基层管理模式,“1”是精心打造1个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对搬迁群众实行一体化管理;“2”是乡镇按原属地进行相关政策待遇的落实及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同时,新社区做好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5”是建立“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代表、党员”和“社区、网格、楼长、单元长、搬迁户”双五级治理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工青妇组织、志愿服务队、文艺队作用,实现了党组织和工作全覆盖;“8”就是8项服务,社区围绕组织建设、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矛盾纠纷、就业创业、公共设施建设等8项服务内容,使“党的触角”延伸至“各家各户”。

强化责任落实,治理跟进全方位。依托乡镇工作站、“社区居民学校”“道德讲堂”“一网三会三下乡”等载体,教育引导搬迁群众由“村民”向“居民”的主动融入转变。特别是在明晰房屋产权归属上,创新安置房屋产权颁证户,为融入县城奠定基础。组建党建工作室、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居民议事厅、劳动力就业等服务平台,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体贴的服务。同时,创新实施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切实打通社区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上升。

坚持以民为本,服务配套全链条。配套完善社区周边公共设施,实现了“七个一出门”便捷服务:一是优化学校规划布局,新建4轨制幼儿园、6轨制小学,依托周边原有学校,满足群众就近就地入学需求,实现一出门就可读书;二是在县级医疗机构附近选址建设安置点,安置点均配套卫生室,实现一出门就可看病;三是安置区内配套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对余名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服务,实现一出门就可日间托养;四是社区周边配套生活超市、金融服务、电商服务中心等,实现一出门就可购物;五是安置点院落内建设文化广场,周边建设水系公园,实现一出门就可休闲;六是安置社区均开通公交车,实现一出门就可乘车;七是3个集中安置点招标选聘2家物业公司服务管理,实现一出门就可办事。

探索多种途径,“两业”支撑全覆盖。实施产业就业“双十双五”工程,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助力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一是实施“10+10”产业助脱贫。投入近1亿元产业奖补资金,扶持发展有机旱作、设施农业等十大特色产业;设立万元就业创业基金,加大免费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力度,拓展出扶贫车间、居家手工作坊、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十大就业创业渠道。二是培育“5+5”产业奔小康。一方面,立足当下有事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小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铝镁、煤层气及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五大产业”。三是健全脱贫长效机制。出台配套7类44项产业扶贫政策、3类16项就业扶贫政策、4类18项社会保障政策,构建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链。

持续深化改革,合法权益全保障。从户籍、土地、权属权益、后续管理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权益保障机制。在集中安置点设立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服务中心,统筹抓后续帮扶及权益保障;发挥乡镇产业就业站、社会融入站、便民服务站、稳脱贫奔小康站作用,建立劳动保障维权站、不动产登记服务站,延展产业就业、社区融入、代理代办等服务,确保搬迁群众享受的“七项权益”不变。同时,积极探索对整体搬迁村各类资源进行开发,盘活搬迁群众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块地”余亩,引导18家合作社、能人大户统一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搬迁户收入。

垣曲:按照“四最”思路创造幸福生活

垣曲县皋落乡岭回村的吉娟娟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县城舜德小区,并到扶贫车间务工,每月工资都在元左右,实现了“搬出来、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成为搬迁户脱贫的优秀代表。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垣曲县坚持“住房建设、公共服务、旧村开发、后续扶持”同步安排、同步推进,按照“将最好的地段让出来,以最严的标准建起来,把最全的设施配起来,用最准的路子富起来”“四最”思路,整合优质资源,集中各方力量,突出后续扶持,为贫困群众建设了新家园,创造了新生活。

巩固培育特色产业,让搬迁群众“稳下来”。垣曲县想群众之所想,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老产业巩固,通过保留部分“旧房旧窑”,方便群众农忙时节耕作生产;通过土地托管、代管、流转等方式,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经营,解决部分土地“无人管”“无力管”的问题;坚持以核桃主导产业为重点,优先对全县个贫困村20万亩核桃林全部优接换种、解决群众发展产业顾虑。一手抓新产业培育,充分挖掘旧村资源发展潜力,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垦则垦、宜养则养,最大限度释放搬迁红利。目前,全县个整自然村的拆旧复垦工作全面启动,其中,生态恢复24个、土地复垦78个、乡村旅游8个、公益事业16个、其他模式7个,做到了旧村资源充分保护、精准利用、科学开发。

与此同时,该县还立足实际,制定消费扶贫实施方案,探索推进“党员干部周末购、高速服务区外推购、爱心超市义务购、建筑工地集中购”等消费模式,多种模式把“特色产品”变成“畅销商品”,让群众增收入、得实惠。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让搬迁群众“活起来”。垣曲县坚持创业就业一起抓。一是齐心协力助就业,在集中安置点设立12个就业服务点,提供就业岗位近个;依托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提供岗位近2.7万个;通过园区吸纳等方式为贫困家庭创设个公益岗位;二是优质服务促就业,对有就业需求的搬迁户提供外出务工直通车,对有创业需求的搬迁户,开展创业培训,提供贴息贷款,解决创业起步难的问题;三是谋划产业增就业,在安置点内或周边入驻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建设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发展观光农业,解决搬迁群众出门打工有牵挂、就近就业有困难的问题。四是一线创业带就业,选拔“一线带富”人员下乡创办种植、养殖及农副加工企业等产业实体,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实现了党员干部作风转变、农村产业主体形成、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的多赢效果。

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融进来”。垣曲县急群众之所急,从群众装修到入驻全过程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在住房装修方面,实行装修入住菜单式选择,根据“功能完备、安全环保、简易装修、量力而行”的装修理念,在装修材料、家电家具、厨具卫浴方面,以样版房方式供搬迁户选择,实现装修标准与群众能力相匹配。二是在日常事务服务方面,实行四级网格化管理,根据网格设立9个民事代办点,主要解决网格内居民日常事务和原居住地相关事务,确保人搬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三是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实施“十有十到位”模式,即配套设施“十有”:有党员活动室、业委会办公室、物业中心、卫生室、幼儿园、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就业服务点、便民超市、休闲广场等十种设施;公共服务“十到位”:党员阵地到位、产业支撑到位、就业保障到位、物业管理到位、治安联防到位、活动场所到位、议事组织到位、工作经费到位、民调机构到位、困难帮扶到位等十个到位,保障搬迁后“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四是在特困家庭帮扶方面,采取“5+X”帮扶模式,由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支村“两委”、小区党组织、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包联,对有赡养抚养义务的人,通过孝善扶贫行动,督促履行赡养义务;对无劳动能力的搬迁户,通过提供资产收益、社保兜底等措施,保障基本生活,从根本上解决特困搬迁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和顺:易地搬迁拔穷根安居乐业奔小康

见到刘宪兵,是在他的食用菌大棚里,他高兴地说:“今年要扩大规模,带领本村其他9个贫困户也加入到种植食用菌的队伍中。”刘宪兵一家4口原来住在义兴镇红堡沟村,自从去年搬入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后,住上了新房,种上了食用菌,年纯收入达2万元。近年来,和顺县聚焦“怎么搬”和“搬出来以后怎么办”两个问题,严格规范搬迁标准,强化搬迁后续帮扶,打出了一套易地扶贫搬迁“组合拳”,去年底,全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1个村户人,其中,整村搬迁41个村户人,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坚持整村搬迁,凝聚思想共识“挪穷窝”。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和顺县始终坚守搬迁对象精准,先后组织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村两级干部对搬迁对象进行了五轮“回头看”“再甄别”,确保不漏搬、不错搬、不搬错;采取“统一划拨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的方式,选最好的地,在县城按照25㎡、50㎡、75㎡、㎡、㎡5种户型设计,共新建59栋楼、套安置房。目前,两个安置小区搬迁入住率达96.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成为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坚持多业并举,稳定脱贫增收“奔小康”。和顺县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将后续产业与安置点建设联动打造,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一是投资万元,建设食用菌大棚个,覆盖41个搬迁村,带动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对象户,达到了“一户一棚”。同时,组建了专业技术队伍驻点培训指导,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收益,户均增收元。今年,又引进山东寿光东城农业集团,采取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以41个易地搬迁村组建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成立食用菌发展公司,聘请第三方管理团队,计划种植平菇、金针菇、灵芝各万棒,预计每户增收元。二是以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为目标,投资万元,在两个集中安置点附近新建扶贫车间平方米,目前,已有服装、刺绣、塑料加工等13个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个,户均年增收1-3万元。扶贫车间卉峰手工绣艺中心与山河醋业合作,联姻阿里巴巴,推出具有和顺地域特色的“和顺原醋+华北豹头像牵绣礼盒”深受市场欢迎,已销售2.5万件,带动余名贫困妇女增收余元。三是以产权为基础,以股权为纽带,深入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将搬迁对象与退耕还林、经济林发展、资产收益、光伏扶贫等项目“捆绑”起来,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流转等方式,推动土地资源向资本转化,确保搬迁群众有更多保底收入、分红收入。目前,全县41个易地搬迁村实施退耕还林0亩;新发展经济林亩;搬迁村光伏扶贫全覆盖;无劳动能力的社会兜底等余人受益。同时,小区物业、公园保洁、街道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搬迁贫困户,已解决就业人。

坚持党建引领,齐心协力建设“新家园”。和顺县坚持安心与安置并重、安居与乐业并举,确保搬迁群众住得安心、放心、舒心。在安置点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对安置小区进行绿化、亮化、美化,着力为搬迁群众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本着“群众搬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的原则,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施党群共建、村社联建工程,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联合党支部,设置党小组41个,在产业发展、后续保障、促进和谐、社区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水平。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制定小区居民行为规范,开展“最美家庭”“小区好人”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文明素质、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使搬迁群众饮水思源感恩“新时代”、稳定脱贫实现“新作为”、齐心协力营建“新家园”,在共建共享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本版文字:李全宏本版图片: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686.html